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生活补助费范围确定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19:32:18  浏览:808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生活补助费范围确定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生活补助费范围确定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近据一些地区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所说的从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生活补助费,由于缺乏明确的范围,在实际执行中难以具体界定,各地掌握尺度不一,须统一明确规定,以利执行。经研究,现明确如下:
一、上述所称生活补助费,是指由于某些特定事件或原因而给纳税人本人或其家庭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困难,其任职单位按国家规定从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向其支付的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
二、下列收入不属于免税的福利费范围,应当并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一)从超出国家规定的比例或基数计提的福利费、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补助;
(二)从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人人有份的补贴、补助;
(三)单位为个人购买汽车、住房、电子计算机等不属于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性质的支出。
三、以上规定从1998年11月1日起执行。



1998年9月25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山东省行政区划管理办法

山东省政府


山东省行政区划管理办法
山东省政府



第一条 为了加强行政区划管理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区划应保持相对稳定。确需变更的,应本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制订变更方案,逐级上报审批。
第三条 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隶属关系的变更,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县、市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以及涉及海岸线、海岛、边疆要地、重要资源地区和特殊情况地区的隶属关系或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经省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
第四条 县、市、市辖区行政区域界线的部分变更,由省人民政府审批,报民政部备案。
乡、民族乡、镇的设立、撤销、更名和行政区域界线变更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由省民政厅审批。
第五条 行政公署的设立、撤销、更名、驻地迁移,由国务院审批。
第六条 区公所、不设区的市的街道办事处的设立、撤销、更名、驻地迁移,由省民政厅审批;市辖区的街道办事处的设立、撤销、更名、驻地迁移,由所在市人民政府审批,报省民政厅备案。
第七条 在一个乡镇区域内,村的分设、裁并、更名、迁移,由所在县人民政府审批,报地区行政公署或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八条 变更行政区划应逐级上报审批。呈报内容应包括:
(一)变更行政区划的请示。一是要求变更行政区划的人民政府的请示。应写明现行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构成、区域面积、工农业总产值、工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等情况;变更的理由、范围、行政区域界线及隶属关系;变更后的基本情况。二是涉及隶属关系或行政区域界
线变更的,要有有关人民政府的意见。三是有关上级人民政府的审核意见。
(二)拟变更的行政区域界线地图。图内要反映该地区的重要地理要素和拟变更的有关行政区域界线等。规格为四开,比例尺根据情况确定,印刷图、兰晒图均可。凡行政区域界线变更的,要求变更行政区划的人民政府和有关的人民政府必须在地图上加盖公章。
(三)各有关部门或单位干部、群众的意见。
第九条 变更行政区划的呈报件,需国务院审批的,报送省人民政府一式二十五份,抄送省民政厅一式五份;需省人民政府或省民政厅审批的,报送省人民政府和省民政厅各一式五份。
第十条 行政区划变更,经批准后方可办理交接事宜。变更行政区划结束后,由要求变更行政区划的人民政府及时向省民政厅写出情况报告。
第十一条 民政部门是行政区划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各级民政部门在行政区划管理中,应认真做好调查研究,严格办事程序,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完整的行政区划档案,汇编行政区划简册。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88年5月30日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干部、工人入股分红问题的暂行规定

北京市委 市政府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干部、工人入股分红问题的暂行规定
市委 市政府



在搞活经济中,一些企业以发行股票的办法筹集资金,这对发展经济有积极意义。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管理没有跟上,出现了损公肥私、分光吃净等现象,不利于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为纠正入股集资中的不良现象,特作如下规定:
一、严禁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使用公款、贷款参与集资入股、放款获利。已参与的应认真进行清理,已分得的股息、红利全部上缴同级财政。
二、严禁事业单位使用国家预算拨款和银行贷款参与集资入股。已使用上述资金参与集资入股的,应立即退出,已拿的股息和分得的红利相当冲抵国家拨款。事业单位可以使用本单位经费包干结余中的奖励基金、福利基金和预算外资金参与集资入股,所获的股息、红利纳入本单位的“
创收”收入。
三、严禁国营企业使用国拨流动资金和银行贷款参与集资入股。已使用上述资金参与集资入股的,应立即退出,已拿的股息应纳入本企业营业外收入或其他收入,已分得的红利相应增加本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企业可以使用按国家规定企业有权自行支配的资金参与集资入股,所获的股息
纳入企业营业外收入或其他收入,分得的红利纳入企业留利中。
四、乡以上(含乡)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干部,国营企事业单位县团级以上(含县团级)干部参加集资入股,投入的资金只能按银行同期储蓄存款利率付息,但不能参与有关企业的经营活动,更不得从中分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
(中发〔1984〕27号)发布之后,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干部入股分红超过利息的部分,要一律退出,上缴同级财政。
五、国营企业科级以下干部、工人,事业单位县团级以下干部、工人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参加集资入股,只参加分红不拿股息的,每年分红金额最高不得超过股金的百分之二十;既分红又拿股息的,每年股息和红利的总额最高不得超过股金的百分之十六。并要照章纳税。



1986年1月1日